楼下大妈阿姨感到有点尴尬,她已经好多天觉得排便不对劲,便便里偶尔带点露血、又有时感觉没拉干净,肚子也胀,身体却没啥别的难受。她以为是痔疮、便秘什么的,就随便买些通便药、坐坐泡脚就想过去。
殊不知,这些被忽视的大便异常,可能正是肠道病变给出的“警示信号”。
在医学上,肠癌和很多肠道问题,往往在便便里早早“露馅”,只不过很多人没能认真对待。
下面说的两个信号,如果出现在你或家人身上,就得警惕肠道可能已有病变。
展开剩余89%先说一句,全国肠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。
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大约 51.7 万例,死亡约 24 万例。
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大约 51.7 万例,死亡约 24 万例。
肠癌在癌症发生率里排名靠前。
虽然早期肠癌治愈率高(有文献说早期可达 90%以上),但因为症状隐匿、常被误以为其他病,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。
虽然早期肠癌治愈率高(有文献说早期可达 90%以上),但因为症状隐匿、常被误以为其他病,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。
所以便便的异常常被称为“肠道的放大镜”。
注意这两个信号,早些查,可能治好的几率大很多。
第一个信号是 便血或便中带血。
很多人见便便里有血,就以为是痔疮、肛裂,甚至“老年人常见”。
确实痔疮、肛裂、炎症性肠病也会引起便血,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、并非总是排便后立即见血,而是便便表面带暗红色、棕红色、甚至有深红、黑褐色,就要警惕肠道上段病变。
肠癌或息肉出血,有时量少、不易被察觉;这种出血有可能夹杂在粪便软块中,当不仔细观察就容易漏掉。
在许多早期肠癌患者里,便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。
有研究显示,在早期直肠癌患者中,便血症状占比非常高。
有研究显示,在早期直肠癌患者中,便血症状占比非常高。
部分人直到便血严重或贫血才就医,导致病情已进展。
如果便血伴随排便习惯改变(比如突然便秘、腹泻交替)、大便变细(细条状便便)、排便不尽感的话,更要加重警惕。
这些都是肠道可能已有结构异常、息肉或癌变在早期阶段的信号。
第二个信号是 粪便性质重大改变,尤其是黏液便、稀便或黏血便。
平常人排便多是成形、固体、颜色黄棕,但如果便便开始变得粘,带黏液银丰配资,颜色浅、稀软,或者便便里混杂黏液与血丝,这说明肠道黏膜可能受累、分泌功能异常。
特别是黏液便,可能表示黏膜炎症、息肉刺激、甚至肠道上皮结构破坏。
稀便(近似腹泻)如果是长期、断断续续出现,而不是偶尔受凉所致,也应引起注意。
肠癌早期有时会影响肠腔通透性或刺激肠道,使水分吸收异常,便便变稀、每天跑厕所次数多。
黏血便是黏液加上血液混杂出现,这比单纯血色便危险性更高,因为黏液可能来自肠壁深层病变,被肠道分泌液包裹出来。
这种便便异常在临床上被视作“警示排便表现”。
这两个信号不仅容易被普通人误以为小病,而且常常与其他肠道问题混淆(如痔疮、肠炎、溃疡等)。
那怎么判断这些便便异常是不是“有问题”的那类?下面提供几点判断标准和建议。
首先是 持续性与反复性。
偶尔一次便血、一次稀便可能是饮食刺激、消化不良、便秘扯伤造成的。
但如果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、多次出现,就不能忽视。
尤其便血、黏液便反复出现,就该去消化内科或肠镜检查。
其次是 伴随其他症状。
如果便便异常还伴随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、乏力、腹痛、腹胀、贫血(苍白、头晕)、排便变细或排便困难等,那就更有可能是肠道有结构改变。
肠癌发展往往还伴随全身症状,而不仅仅便便问题。
再者是 年龄和风险因素。
年龄超过 50 岁,家族有肠癌史、长期便秘、慢性肠道炎症病史(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、大肠息肉史、肥胖、高脂饮食、缺乏纤维饮食、吸烟、饮酒等,这些都是肠癌风险因素。
在这些高危人群中,便便异常的警惕性应更高。
中国肠癌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快速增长,50-74 岁是发病高峰期之一。
中国肠癌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快速增长,50-74 岁是发病高峰期之一。
还有一点不能忽略:便便检测技术也在进步。
除了传统的粪便潜血(FOBT、FIT)检测外,现在多靶点粪便 DNA检测、M2‑PK 检测等在检测肠道病变方面灵敏度更高。
M2‑PK 是一种粪便中酶的变异形式,据资料称其在肠癌检测上灵敏度可达 80.3%。
也就是说,即便便便看着差不多正常,用这种检测也可能早期发现异常。
当然,要强调的是,便便异常不一定就代表肠癌或癌变,但它确实是一个不能掉以轻心的信号。
很多肠癌和息肉,经过多年缓慢演变,从息肉 → 早期癌 → 进展癌,整个过程可能长达 10 年以上。
在这个阶段,有可能便便已经出现轻微变化,而症状不明显。
及时做结肠镜或影像学检查,就可能抓住可治阶段。
总而言之,把便便当“废物”丢掉没留神,其实可能丢掉的是身体给出的报警信号。
那普通人遇到便便异常,应怎么做?
建议如下:
一旦发现便便有血、带黏液、长期稀便或性质改变,不要先自行买药,不要拖。应先做粪便潜血或 FIT 检测/更高级的粪便 DNA 检测。 如果 检测阳性或持续异常,就应尽快做肠镜检查(加病变部位活检)或其他消化道检查;不要怕麻烦、怕痛。 做好高危因素管理:多吃膳食纤维(全谷物、蔬菜、水果)、控制红肉与加工肉摄入、戒烟限酒、保持适量运动、维持良好体重。 定期体检时,尤其是五十岁以后,应把肠道筛查纳入体检项目。我国已有多地启动肠癌筛查项目,早筛可以显著降低肠癌的死亡率。weekly.chinacdc.cn 若家族有肠癌史,或者自己曾有息肉、炎症性肠病病史,应在医生建议下更频繁检查。在笔者看来,便便这个“看不见的信号”常被轻视、常被误判,却是肠道健康最直观的反映之一。
许多时候,人们对便便的变化麻木,以为“便秘、痔疮、小毛病”就好过了。
这种心理正是很多人错过早期肠病、肠癌的原因。每一次不对劲的便便,都可能是身体在“向你说话”。
最后再次强调一句:本文是健康知识分享,不是个人诊断依据。
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便便长期异常(便血、黏液便、稀便、便便性质突变等),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做肠镜与相关检查。
只有专业医生才能结合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已有肠道病变。
早查早治,才是给自己和家人最负责的选择。
参考资料:
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
2.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
3.《临床肠癌筛查与诊疗规范》
4.《肠癌早筛中国专家共识》
5.《当前 CRC 负担与筛查策略 2024》银丰配资
参考资料:
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
2.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
3.《临床肠癌筛查与诊疗规范》
4.《肠癌早筛中国专家共识》
5.《当前 CRC 负担与筛查策略 2024》
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